當前,全面從嚴治黨深入推進,我們黨面臨著“四大考驗”與“四種危險”,需要通過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強化黨內監督等方式予以克服和糾正。廣大黨員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亦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時刻需要應對各類問題與風險。如何拿出攻堅克難的勇氣,找到破除“堅冰”的路徑?習近平總書記給出了答案,送出了八把“金鑰匙”。
第一把“金鑰匙”:不畏難
習近平在文章《我是黃土地的兒子》中回憶了自己七年陜北生活。他在文中寫道:
艱難困苦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七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
第二把“金鑰匙”:必勝信念
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要樹立必勝信念。
——2016年5月16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指出
第三把“金鑰匙”:堅持問題導向
實踐證明,只有堅持問題導向,從細處入手,向實處著力,一環緊著一環擰,一錘接著一錘敲,才能積小勝為大勝。
——2014年10月8日,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的講話
第四把“金鑰匙”:膽子要大,步子要穩
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于擔當,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準,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
——2014年2月7日,習近平在接受俄羅斯電視臺專訪時答問
第五把“金鑰匙”:迎難而上,挺身而出
黨的干部必須堅持原則、認真負責,面對大是大非敢于亮劍,面對矛盾敢于迎難而上,面對危機敢于挺身而出,面對失誤敢于承擔責任,面對歪風邪氣敢于堅決斗爭。
——2013年6月28日至29日,習近平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第六把“金鑰匙”:經常“鉆矛盾窩”
習近平經常身體力行察實情、吃透情況、“接地氣”,經常“鉆矛盾窩”。
習近平當年深入壽寧縣下黨鄉調研
福建省壽寧縣地處偏遠,下黨鄉則是壽寧最邊遠的山鄉,這里曾經是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的“五無鄉鎮”。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得知下黨鄉的貧困狀況后,很快安排時間,決定去那里實地調研。
1989年7月19日,這天6點,天剛蒙蒙亮,習近平一行就乘中巴車從縣城出發,約9點到達平溪鄉上屏峰村。這里離下黨鄉所在地下黨村還有7.5公里,不通公路,于是,炎炎烈日下,習近平一行人在崎嶇山間古道上跋涉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下黨村。
習近平一到下黨,顧不得休息,就召開會議。在認真聽取鄉黨委工作匯報后,他說下黨鄉條件很差,干部群眾很辛苦,并要求同行的地直部門、壽寧縣負責人優先考慮下黨的建設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傾斜,在資金上大力支持,解決實際困難。
下黨鄉黨委、政府臨時在鸞峰橋邊的王氏祠堂里辦公,條件極其簡陋,大家就圍坐在小板凳上開會。午飯時,習近平一行移到鸞峰橋上用餐,簡陋的飯桌、椅子就擺在廊橋上,邊吃邊談。午飯后,稍作休息,習近平又進村入戶、訪貧問苦。
第二天,習近平在壽寧縣政府主持召開現場辦公會,下黨鄉幫扶工作是重要議題,當場拍板決定支持下黨鄉建設資金72萬元,其中40多萬元用于建設水電站,盡快解決群眾生產生活、用電問題。
此后,下黨鄉成了習近平心中的牽掛。他先后3次去下黨鄉調研、現場辦公,協調解決當地的建設發展難題。
第七把“金鑰匙”:踏石留印、抓鐵有痕
越是發展中面臨的矛盾比較突出,越是要時刻牢記目標,踏石留印、抓鐵有痕,過了一山再登一峰,跨過一溝再越一壑,決戰決勝打好調整經濟結構、化解產能過剩這場攻堅戰。
——2013年9月23日至25日,習近平在河北參加省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強調
第八把“金鑰匙”:一錘一錘接著敲
我們要有釘釘子的精神,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
——2013年2月2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
1、本文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僅供大家學習參考;
2、本站屬于非營利性網站,如涉及版權和名譽問題,請及時與本站聯系,我們將及時做相應處理;
3、歡迎各位網友光臨閱覽,文明上網,依法守規,IP可查。
作者 相關信息
內容 相關信息
? 昆侖專題 ?
? 十九大報告深度談 ?
? 新征程 新任務 新前景 ?
? 習近平治國理政 理論與實踐 ?
? 我為中國夢獻一策 ?
? 國資國企改革 ?
? 雄安新區建設 ?
? 黨要管黨 從嚴治黨 ?
圖片新聞